二十大精神关键词解读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锻造坚强 领导核心

发布时间/2022-12-06 发布人/徐亚男作者/ 来源/十大正规足球外围网站 10

针对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实际上指出了党的领导之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地位,这种地位是最高的、统领性的;“关键在党”也指明了党的领导之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即党的领导是驱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它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不竭的价值动力和强大的组织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列举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时,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放在第二条。可见,“党的领导”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起到政治统领作用。

一、党的领导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内在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这就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最大特色。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这里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可以说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为了拯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奋起抗争,进行了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在内的革命和改革运动,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十月革命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和接受了马列主义,特别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摆脱内忧外患的政治困境和社会整合危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毛泽东曾对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任务有过精辟论述:“因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集团中,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而且也最能虚心地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而用之于自己的事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党和人民百年奋斗,我们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也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第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国家在现代化征程中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领导核心,关键在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很好地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和世界之问,党的领导能契合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最广大人民的内在需求。毛泽东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道:“二十二年前我们什么也没有,二十八年前甚至连共产党也没有。为什么过去没有的东西今天会有呢?就是因为人民需要。”而党的领导之所以能契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关键在于党有科学的理论指引、强大的组织保障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以及坚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些构成了党的领导所具有的显著优势的支撑性条件。

科学的理论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百余年的风雨历程中屹立不倒,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中华民族的“掌舵人”,归根到底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就在于它们是彻底的、能改变现实社会的思想武器。这些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一旦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会产生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强大的物质能量。百余年来,中国人民在这些科学理论指引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强大的组织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推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之所以能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延伸并扎根到中国基层的社会组织网络。这些组织网络是政党嵌入中国社会的组织依托和影响力发挥的基础性平台,是党具有无比强大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的重要保障。

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至上是党的理论创新、政策安排的基本出发点。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打土豪、分田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运动,还是成功开创、捍卫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不断维护和增进人民的利益。在现代化的征程上,从建设“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终于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些是党不断维护、增进民众福祉,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例证。

坚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百余年来,党的领导之所以能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就,归根结底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能契合中国社会实际和民众的具体需求,尊重社会的运行规律。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进行深入的社会调研。精准扶贫战略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2021年,他在中央党校对中青年干部也提到了调查研究之于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

三、新时代党的领导的显著特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十年所取得的成就、所发生的伟大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些伟大成就不仅包括物质财富的增长,国家制度层面的定型、完善,而且还包括中国人民主动精神状态的形成,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增强以及公平正义的实在感受。所有这些成就与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提升密切相连,也与“党的全面领导”的提出及其践行密切相关。“党的全面领导”的提出,契合了新时代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部署要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新时代的与时俱进。

首先,“全面领导”源自对党的领导内涵的精确把握。领导,单纯从词义上看,就是“带领、引导”的意思。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规模的群体或集体活动,只有形成集体或群体的合力,才能成为影响或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集体行动何以形成?这就离不开群众中的少数先进分子的“带领”“引导”,特别是“带领”,意味着其本身也是集体行动的一分子。而之所以能“引导”,就是因为其行动能得到一定群体或共同体的认同与支持,反映了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和社会最广大民众的要求。如果某个政党反映的是一党一派之私利,就不可能提炼出反映社会公共利益的纲领、路线或方针、政策,因而是不可能担当“领导”重任的。中国共产党是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因此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其次,“全面领导”是党的领导力在实际工作领域中相互贯通的必然要求。2015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为最高政治力量,要体现出党领导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那就必然要求党的领导要向实里走,要向基层落,要有可操作的制度性安排和政策举措。因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拿出恒心和韧劲,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管出习惯、抓出成效。”这里提到的“常”“长”“严”“实”“深”“细”6个字,实际上就是对党的全面领导在实践中落地、落细、落实的明确要求。

最后,“全面领导”是对党建薄弱环节的有效应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临不少“大党独有难题”,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在现实中也存在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管党治党宽松软,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等问题。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国内外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面临着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需要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要想在伟大斗争中取胜,党的全面领导是最重要的政治保障和最有力的组织支撑。

四、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落实

在十九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在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和体现。”在新时代,为了保证党的全面领导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和党的领导力的提升,党通过一系列政治举措、制度安排和机构改革等有效行动来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在治国理政全领域体现、全过程贯通。“全领域体现”是指党的领导不仅包括国家政权领域,而且还包括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领域。“全过程贯通”是指将党的影响力作用于领导决策、执行、监督等全部活动中。当然,这个全领域、全过程的领导并不是要取代其他组织主体的作用,而是在遵循各自法定职能边界基础上的相互赋能。通过这些努力,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严密的组织保障和有效的制度支撑,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实的政治基础。落实党的全面领导,首先是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为党的全面领导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如果中国出现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不仅我们确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必定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在当前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严密的组织保障。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调“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因为只有党的各级组织都健全、都过硬,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这里的组织保障既包括大抓基层党建中的组织覆盖和功能覆盖,通过有效的举措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提高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也包括通过党政机构改革的同步推进,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机构改革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既是改革的目标导向,也是改革过程中的基本遵循。由此,从机构职能上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塑造强大的政党能力,进而为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奠定必要的组织基础。

有效的制度支撑。首先在国家层面、党的根本大法层面,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宪法、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把“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把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内容写入党章,把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写入党章。其次,在制度层面,把党的领导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建立健全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各方面重要制度、具体制度。最后,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实施层面,即在机制上,通过强化统一归口协调管理职能,通过建立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党对相关领域重大工作的统筹;通过请示报告、政治监督、政治巡视等制度,有力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如出台了《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所有这些制度化举措,为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推行和落实,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支撑。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罗峰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育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Baidu
sogou